fbpx

【老司機講股 】Netflix — 串流影音平台巨頭

by 老蕭

當你因為 MCO 足不出戶,除了 work from home,不知道追劇、看電影,是不是你消磨時間的娛樂?

老蕭和親友們,泡在 Netflix 的時間可不少,今天我們從投資者角度來聊聊這家串流影音巨頭企業。

NETFLIX 的歷史

1997 年,創辦人 Reed Hastings 和 Marc Randolph 成立 Netflix ,這家新創公司做的是出租 DVD 的業務。而激發當時仍是工程師的 Reed 創業的原因,竟然是他因為逾期歸還一部《Apollo 13》(阿波羅 13號)的影片。因為遲還,他必須償還 49美元的罰金予 Blockbuster (當時美國家庭娛樂出租行業的第一把交易),心有不甘的 Reed 因此憤而決定創立 Netflix,試圖提供更加便利的影音租片模式。

2000年,Netflix 決定改用會員訂閱制,取代原來的租片業務形式。2002年,Netflix 成功上市,當時市值為 3億美元。

訂閱理財老司機,

您將最快獲得更新通知!

除此之外,老蕭也會不時發送一些理財貼士給您喔~

2007年,Netflix 首次提供串流(Stream)服務,隨著網際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進步,DVD 逐漸被淘汰,宛如手機界的 Nokia,當年對 Reed 罰了 40美元的 Blockbuster 沒有意識到新時代的來臨,因此也走向沒落。

時間推進到 2021年,如今的 Netflix 不僅晉身成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市值超過 2,380 億美元。 不僅如此,Netflix 不再只是影音串流媒體平台,它本身也是好萊塢的主要製片商,業務跨足全球。

2007年的 Netflix 網頁 (圖片來源:網際網絡)

NETFLIX 的商業模式

Netflix 通過向訂閱用戶收取低廉的固定月費,來獲取數以千計的節目和電影來獲利。

Netflix 的直接成本包括支付給內容所有者的許可費(Licensing),而且通常是固定的大筆金額,和為了製作原創內容資產,產生的攤銷(Amortization)成本,而攤銷成本逐年增加。以 2020年的財報來看,這些成本的實際數額超過 152億美元,佔據了營收的 61%

Netflix 受益於其規模,隨著其付費用戶群的增長,基於其龐大的固定成本基礎,它能夠因此從較低的「單位成本」中受益(越多人付費成本就越攤越低)。 換句話說,Netflix 吸引的付費用戶越多,公司的利潤就越高。從 2021年第一季的數據來看,Netflix 的用戶超過 2億人,在最近不到 4年的時間就翻了一倍。

Netflix 付費用戶於 2013至今的增長趨勢。(資料來源: https://www.statista.com/)

NETFLIX vs 傳統影音產業

Netflix 的商業模式類似於有線/收費電視,會員每月支付費用以觀看一系列的獨家頻道,例如大馬人熟悉的 Astro。但是,Netflix 的訂閱費用要低得多,而且不播放廣告,這可是有線/付費電視得最主要收入來源。

再來看製片的部份。傳統電影製片廠首先在影院獨家發行他們的電影,下映後,才通過 DVD 銷售賺錢,並將電影授權給 Netflix 和 Apple TV 等影音串流媒體平台。

過去,院線發行可能是最有利可圖的模式,因為單部電影的票房銷售額就可以賺入數十億美元。例如,漫威(Marvel)在 2018 年僅憑三部電影(《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黑豹》和《蟻人與黃蜂女》)就獲得了超過 4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只要你能製作出票房保證的電影。但和傳統院線模式比較,Netflix 也用自己的方式殺出一條血路,單單 2018年就發行了 345部原創作品,包括《鳥盒》(Bird Box)、《羅馬》(Roma)和《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老蕭表示超好看)等熱門電影,創造了 157.4 億美元的收入。

與有線/付費電視相比,Netflix 的行銷方式非常有自己一套,他們看似放棄了一些收入機會(廣告),同時以更低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但是大多有線/付費電視的付費用戶不斷減少的情況下,Netflix 的訂閱用戶數卻是穩步上揚。

近期 Netflix 在馬來西亞播放排行第一的劇集《性/生活》(Sex/Life)之劇照

NETFLIX 未來擴大受益的可能

從公司盈利角度來看,Netflix 當前的商業模式有其局限(後面會談到),公司管理層也深知必須持續地找到進一步增加收入的方式。

最多人談到的,就是 Netflix 在未來是否會通過廣告收益來賺更多的錢。就像 Facebook 和 Youtube,在用戶觀賞影片時播放嵌入式廣告,這樣的做法大家都同意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以 Netflix 在美國的其中一個競爭對手 Hulu 為例,Hulu 推出兩種月費配套給他們的用戶,分別是每月 5.99美元的含廣告配套;及不含廣告,但每收費 11.99美元的配套。結果顯示,在有選擇的情況下,Hulu 的用戶並沒有離棄這個平台,70%的用戶選擇了更便宜的含廣告配套,而 Hulu 也因此創造出每年超過 1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

看過這樣的例子,老蕭認為 Netflix 也有潛力做到這一點。首先,Netflix 的留守率非常高,相比 Facebook 的每天使用時間為 37分鐘,Instagram 為 29分鐘(美國用戶的數據),而 Netflix 的訂閱用戶每天平均觀看兩個小時的內容。其次,Netflix 成功的營運秘訣還有一個,就是長期收集的用戶的數據,再利用演算法主動推送用戶喜愛的內容給他們。這個「武器」若是放到廣告投放上,很明顯 Netflix 也能做到如 Youtube 和 Facebook 般高精準找到目標觀眾的地步。

雖然管理層一直以來表示不會引入廣告,但很難否認如果執行得當,它會有多麼強大。廣告可能是 Netflix 的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次要收入來源,使其能夠利用其強大的留守率數據,並使其能夠繼續以低價提供訂閱服務。

NETFLIX 面對的挑戰

雖然在馬來西亞,影音串流媒體平台的競爭還不大,但是在美國,Netflix 面對的挑戰者包括 Amazon Prime Video、Hulu、HBO Now、Disney+、Apple TV+等等,在其他區域如中國的愛奇藝、澳洲的 Stan,也全都在大撒錢,積極搶佔市場份額。無論如何,由於整個市場的「大餅」還在不斷增長,加上 Netflix 憑著自己建立下來的先發長期優勢,一眾競爭者們暫時還無法給予 Netflix 實質的威脅,得以在市場中繼續佔據主導地位。

知名電玩網站 IGN 舉辦的票選活動《失去哪個串流平台最讓你活不下去?》,結果顯示 Netflix 依舊是最多人喜愛的平台。(圖片來源: https://www.ign.com/)

Netflix 還有另一個小隱憂就是,諸如 Disney、Fox、Warner Bros 和 HBO 等也在搶攻影音串流平台的公司,他們掌握了許多內容目錄(Netflix 付出龐大的許可費,就是付給了這些公司以購買播放權)。所以未來若 Disney 不把 Marvel 系列的作品賣給 Netflix;HBO 也收起更多受歡迎的影視作品供自家平台使用,面對這樣的情況 Netflix 在製作自家的原創作品就要付出更大的心力(當然 Netflix 很早就了解這一點,決不能讓對手掌握自己的命脈)。

屬於購買播放權放映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Hospital Playlist),在馬來西亞市場也是大受歡迎

NETFLIX 的估值

Netflix 近年來的股本回報率都在 20%以上,過去 5年的營業額都有接近 30%的增長,但是處在淨債務(Net Debt)的位置,且多數投資者認為影視娛樂產業的營收,屬於不可預測的非循環產品,而不是經常性的收入來源。

截稿時,Netflix 的股價為大約 537美元(2021年7月10日),本益比(P/E)在 67倍;EV/EBITDA 為 14.6,EV/Revenue 為 9.7,是處在相當高估值的狀況。

擁有 Netflix 的信託基金

大眾信託基金(Public Mutual)目前有兩檔高素質的基金持有 Netflix。

大眾全球股票基金(Public Worldwide Equity Fund),最新財報顯示持有 Netflix 的資產淨值約 2.78百萬令吉(佔基金總資產淨值 1.9%)(截至 2021年 Q1)

大眾全球股票基金自 2009年發行,截至 2021年 Q1,總資產淨值超過 1.57億令吉。1年、3年和自發行後算起的年化報酬率,分別為 37.86%、11.44%及 10.14%

除了 Netflix,該檔基金持有的公司股份還包括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開拓重工(Caterpillar Inc)、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 Chase)及蘋果公司(Apple Inc)等等,通過投資在全球市場,以在中至長期內達致資本成長。

大眾時尚生活與科技基金(Public Lifestyle & Technology Fund),最新財報顯示持有 Netflix 的資產淨值約 12.5百萬令吉(佔基金總資產淨值 2.1%)(截至 2021年 Q1)

大眾時尚生活與科技基金則是 2018年 8月發行,截至 2021年 Q1,總資產淨值超過 6.2億令吉。1年和自發行後算起的年化報酬率,分別為 54.26%及 20.66%

除了 Netflix,該檔基金持有的公司股份還包括三星(Samsung)、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蘋果公司(Apple Inc)、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及亞馬遜(Amazon)等等,通過投資在消費產品市場及高科技領域,以在中至長期內達致資本成長。

免責聲明:

本文所提供資料只供參考用途,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股票)和信託基金的購買或認購的邀請、邀約或建議或任何招攬。

本網站所提供資料並不構成投資意見。您應參考個人狀況及審慎考慮任何基金單位或股份是否適合自己。所有投資均帶有投資及外匯風險,包括所投資本金的可能損失。投資涉及風險,信託基金、股票及任何投資策略的過去的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您應審慎評估及評定任何投資的效益及風險,如有疑問,您應就此諮詢專業顧問。

You may also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