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談退休,可別忽略通膨及資產類型與規模

by 老蕭

最近老蕭替幾位著眼於提早退休的朋友們,提供財務規劃上的建議,咨詢時發覺大家往往都忽略了兩個重點,老蕭相信,這也會是更多人有必要去思考的,因為這牽扯到影響退休的首要因素,及規劃時的思維模式。

More...

什麼是影響退休財務規劃的首要因素?答案是通貨膨脹。假設你從 30歲開始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 2千令吉,長期平均年化報酬率為 8%,經歷了 20年,50歲時退休,你累積了約 118萬令吉,屆時每年以 4%的提領率從資產中套現的話,等同於每個月有接近4千令吉可以花。

乍看之下,現在每月堅持存下並投資 2千令吉,20年後可以每個月有 4千令吉可以花,感覺相當不錯,但將通膨這個因素考慮進來,你會發現,20年後的 4千令吉,其購買力已今非昔比。如今能買到 5百份椰漿飯的 4千元,20年後,只能買到不足 200份了。

從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大家都能明顯感受到劇烈通膨、百物價格上漲的可怕,但這不代表沒有「黑天鵝事件」發生時,通膨在日轉星移中的緩步上揚,我們就能安心和忽略。所以,考慮到隨著時間的推進,薪資及收入將有所增長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每幾年就增加定期定額的數目,例如現在每月收入 6千令吉定投 2千令吉,未來收入增長至 9千令吉時,可以分配同樣三分一佔比的 3千令吉來繼續定期定額投資。

不僅如此,通常人們在收入提高後,生活水平也會跟著提高,過更好的生活意味著支出也會水漲船高。想要在退休後,能維持與退休前相同的生活質量,自然就不能死守 20年前訂下的定投數目。

另一個重點,臨屆退休提領期的資產配置,不宜僅著眼於過度保守的資產類型如債券;提領來源也不應設限於股票股息、基金分利、債券派息、定存利息等固定收入。為什麼退休後仍必須有一部份的資產保留在股市?因為相對於通常在高通膨時期表現差勁的債券及定存(利息抵不過通膨率),股票才有機會讓資產持續增長,而且同時具備抵抗通膨的性質。

思維誤區

至於提領的部份,有些人說,如果有 100萬令吉,投資高息股或高分利基金,每年派息或分利 6%,就有 6萬令吉,代表每個月就有 5千令吉可以花。這是一個思維誤區,因為今年派 5%,並不代表年年都有 5%,如果明年只派 3%,每個月就只能花 2千5百令吉,這巨大的落差要如何彌補?此外,假設我們選擇的統統是派息高,但成長幅度低於提領(派息)率的資產類型,就意味著資產規模會不斷縮小,我們在退休後還有好多年需要生活,萬一錢在人還健在時已經被這樣領光,那該怎麼辦?

所以,我們應該在乎的,是我們累積了多少資產,及是否能持續成長,這樣才能真正為我們的退休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而不是派息、分利這些「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固定收入。當然,退休後的資產配置中,如果股票型的資產越多,面對的波動風險也就更高,務必在資產增長和波動風險之間取得平衡,能每晚都睡好覺而無需擔心受怕的,才是理想的投資狀況。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3年7月20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

You may also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