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說到基金,多數人比較熟悉的相信是單位信託基金(Unit Trust / Mutual Fund),不過 ETF 的討論度也逐漸提高,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兩者的不同之處,以及投資抉擇的種種考量。
什麼是信託基金?
信託基金,是一種集合眾人資金共同投資的工具,交由專業經理人操盤,一起承擔風險、分享投資利潤。
馬來西亞常見的信託基金(Unit Trust)全解析: 看這裡
什麼是 ETF?
ETF 全稱 Exchange Traded Fund,也就是「交易所交易基金」,再簡單一點理解就是「掛牌在股票交易所,能夠像買股票一樣買到的開放式基金」。ETF 的運作方式就是替投資者買入一籃子的標的,例如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等等。投資 ETF 無需經過基金管理公司、單位信託顧問或其他通路,而是自行和券商開戶(股票戶口),在股票交易所進行買賣,手續費和管理費用通常也會比一般信託基金來得低廉。
許多人喜歡將 ETF 翻譯成「指數型股票基金」,但其實這並不正確,因為並非所有 ETF 都是追蹤股票指數的。
主動式 vs 被動式 ETF
為什麼那麼多人將 ETF 理解成「指數型股票基金」,是因為大約有 95%的 ETF,都是被動式追蹤某個市場的指數。世界上第一檔的 ETF 是美國人 Nathan Most 開創的 Standard & Poor’s Depository Receipt (標準與普爾信託憑證),在 1993年掛牌上市,追蹤的就是美國 S&P 500指數。
「追蹤」的意思,就是被動式地買入指數中的成份股,不理會哪個公司基本面表現較佳,不由基金經理從中挑選他認為的優質股,也不做擇時買入、賣出的操作,S&P 500指數中有的 500家公司,就照比重全數買入,成份股有變動時,也跟隨指數變動調整 ETF 的持股。
上面提到說大約有 95%的 ETF 都是被動追蹤指數的類型,剩下的小部份 ETF,也有主動式,像是我們熟悉的信託基金(Unit Trust / Mutual Fund),由 ETF 的基金經理以主動式去挑選投資標的,憑藉自己的能力、經驗和策略去調整 ETF 中持有的標的。
近期比較多人聽說過的,就是被譽為「女版巴菲特」的 Cathie Wood,她旗下的 Ark Investment (方舟投資),就提出「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投資概念,發行了 8檔主動式投資的 ETF。
馬來西亞的 ETF
在截稿時,馬來西亞目前一共有 20檔已發行的 ETF (12檔股票及產托、1檔期貨、1檔債券及 6檔槓桿及反向 ETF),被動式追蹤指數的有 14檔,其他 6檔則算是主動型的 ETF。
由於馬來西亞的 ETF 市場起步較晚,宣傳力度也小,所以這 20檔 ETF,包括追蹤股市的,雖然涵蓋馬來西亞、東南亞、美國和中國市場,但交易量非常的低,說是死氣沉沉也不為過。
ETF 的特點
由於大部份的 ETF 都是採取被動式投資的方式在管理,也就是不通過基金經理,進行主觀判斷來操作投資,而是根據某一個指數規則買進,所以投資人能夠獲得的投資回酬,基本上就複製了整個大市的走勢,兩者通常只有細微的誤差。
ETF 同時具備開放式和封閉式基金的性質,由於是掛牌在交易所,因此,ETF 不但和共同基金一樣有代表投資組合資產的「淨值」(Net Asset Value),也跟股票一樣有買賣成交的「市價」;而當市價和淨值不同時,就會出現折溢價的情況:市價高於淨值,為「溢價」(買貴);反之,市價低於淨值,為「折價」(買便宜)。
ETF 及 信託基金的特點比較
ETF |
信託基金 |
|
---|---|---|
交易方式 |
在股票交易所上買賣 |
通過基金管理公司或指定通路買賣 |
基金價格 |
如股價一般,採用實時價格(Real-Time Quotes) |
以每日收盤淨值來定價(Forward Pricing) |
管理方式 |
被動管理,目標為追隨大市的報酬 |
積極管理,目標為打敗大市獲取更高的報酬 |
投資組合變動頻率 |
低,除非追蹤的指數成份股有所變動 |
高,基金經理時時主觀判斷,買進及賣出持有的標的 |
交易費用 |
較低,根據不同券商的交易佣金定價 |
較高,根據基金管理公司的銷售費用定價 |
管理費用 |
低 |
較高 |
適合的投資對象 |
· 想擁有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投資者 · 不擅自行選擇股票的投資者 · 長期投資者 · 不介意投資報酬是否優於大市 · 懂得向券商開戶(股票戶口),自行操作投資的人 · 小資族 |
· 想擁有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投資者 · 不擅自行選擇股票的投資者 · 長期投資者 · 希望投資報酬有機會優於大市 · 需要專業人士建議、指導,來操作投資的人 · 小資族 |
想在股市獲利,應該選擇投資個股、信託基金還是 ETF?
很多投資新手,都在問這個問題。
首先,如果選擇投資個股,也就是自己買股票,好處就是投資標的集中,有可能(選對股票)創造相對較高的回酬。但是由於投資標的集中,投資人需要承受的風險與市場波動,自然也跟著提高。無論結果如何,要自行投資個股,前提是投資人擁有挑選優質公司的能力,懂得如何閱讀財報,了解產業的動態及公司的優勢,分析公司的實際價值(Intrinsic Value),設定進/出場機制,這是因為投資一家公司的股票,意味著入股該公司成為它的小小老闆,大家自然得理解自己投入的血汗錢,伴隨著公司的業務發展,未來有著怎樣的增值空間。
順帶一提,老蕭強烈不建議投資新手,通過學習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 Chart Reading)來投資股票,因為那其實是投機而非投資。
如果大家暫時不具備選股的能力,就應該考慮利用信託基金或是 ETF,來參與到股市的投資當中。有些朋友說,基金和 ETF 的共同點很多,而最大的區別就是費用,那是不是 ETF 的費用低,我們就選擇 ETF?那倒未必。
多數的 ETF 被動地追蹤對應的指數,而指數的成分股,裡頭是某個股市所指定範疇內的一眾公司。例如本地的 FTSE Bursa Malaysia KLCI ETF (0820EA),所追蹤的就是吉隆坡富時綜合指數(KLCI Index),成份股是馬來西亞市值最大的 30家上市公司。而公司市值龐大,並不能與經營出色,成長、獲利空間巨大劃成等號,某些非優質公司,存在受到投資人盲目短期追捧,而暫時擠進指數的可能。但由於 ETF 是被動地買入這 30家公司的股票,就不存在「去蕪存菁」的挑選操作,所以投資人願不願意都好,除了優秀的企業,都必須將自己的金錢,一併投資在那些市值大,但獲利成疑的公司股份當中。
那信託基金呢?雖然費用比起 ETF 相對較高,但是對於不具備擇股能力的投資者來說,大家付出的費用,其實主要就是用來聘請一位專業投資人,也就是投資經理,為自己的投資組合,以「去蕪存菁」的方式,挑選並投資在優質的股票當中,並輔以隨時調整持股比例及更動投資標的操作。所以,只要沒有所託非人,投資者就有機會獲得比大市來得更理想的回酬。這也說明了,若投資信託基金,除了費用的考量,也要考慮基金公司及經理過往的績效表現如何,只要表現標青,比起選擇 ETF 省下的費用,我們實際上讓自己的投資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以下用兩檔近期討論度相當高,P公司限期開放予投資人申購的「傳奇基金」舉例說明:
當然,這也不代表只要是投資信託基金,就能獲得比投資 ETF 來得更好的成績,一切端視基金公司和其經理的實力如何。像是老蕭隸屬的基金公司,就是本地業界表現最優秀的一家,我們一共管理著154檔基金,能夠長期打敗大市表現的有 120檔(截自2021年6月30日的季度報告),勝率高達 78%,當中股票型基金為 99檔,共計有 74檔表現得比其基準指數來得更佳(勝率 75%),包括上圖兩檔「傳奇基金」,這也是為什麼老蕭隸屬的基金公司,能夠長期傲視群雄,成為馬來西亞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怎麼投資?完整開戶教學
總結
老蕭常常在一些投資主題的論壇、社媒群組等,看見許多朋友為了「哪個才是最好的投資工具」而起爭執。其實這樣的爭執是挺無謂的,以選擇個股、信託基金及 ETF 來說,就像一個人肚子餓了,到了選擇用餐選項時:
- 投資個股: 自己準備廚具(股票戶口)、研究食譜(制定投資策略)、購買食材(選股)、下手烹飪(入場操作),一切考驗自己的廚藝。煮出來的食物味道如何,當然自己就會知道。
- 投資信託基金: 上自己心儀的餐館,享受用餐的環境及體驗,點餐後,食物由專業廚師(基金經理)進行烹飪再端上桌。特別是一些異國風味,也不是自己想下廚就煮得出來的(投資海外市場),整個過程有什麼需求,還有服務生(基金顧問)為你效勞。食物水平如何,就看自己挑了什麼樣的餐館和廚師。
- 投資 ETF: 去連鎖快餐店用餐,你不會對食物有過多的期待,在點餐機自行點餐,再到櫃檯取餐,找個位置坐下吃完後,再自己收拾乾淨才離開。進門前你已經大概知道食物水平如何,連鎖店嘛,去哪一間也是大同小異,吃得飽就好。
老蕭會說爭執無謂,因為作為一個擁有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投資人,老蕭「長期自己下廚以精進廚藝,同時也會出門去這吃去那吃」,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對投資的歷程和結果心滿意足就好,有什麼好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