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該不該花大錢去「嘆世界」?大額支出這樣算

by 老蕭

近日在理財老司機的社媒上,都在討論關於出外旅遊的課題,特別是一談到出國旅遊,單論乘搭飛機航班,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對有在認真進行個人理財規劃的朋友來說,旅遊支出通常屬於較大額的非日常開銷,面對這種大額花費的取捨,該如何做決定?一起來討論吧。

More...

大家應該曾聽說類似這樣的說法:「如果你把每天一杯的星巴克咖啡省下來,XX年後你就能買一輛法拉利了」。先不論是否有道理,這樣的說辭,或掙扎是否應該花大錢去旅遊、購物,背後的心理因素其實來源於「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自我控制能力基礎上。

談到「延遲享樂」,不得不提已故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一系列「棉花糖實驗」。實驗方法是讓4歲孩童獨自留在房內,並且給他一顆棉花糖。接著實驗人員告訴小孩自己需要離開房間一陣子,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小孩沒有把棉花糖吃掉,之後就可以再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

受測的小朋友們,之後被長期追蹤他們的個人發展,發現當初越能忍耐不吃眼前棉花糖越久的小朋友,他們普遍更能抵抗誘惑和面對挫敗、更善於表達意見、專注力也更好,在學業、職場及社交皆取得較好的成績。也就是說,懂得延遲享樂的人,獲得更高成就的可能就越大。

但是,我們總不能逼迫自己萬事都延時享樂,畢竟理財的目的,是把人生里更多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享有更多的自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嘛。以旅遊為例,蜜月旅行、家族出遊,或者一些需要在自己年輕力壯時才有辦法能探索的名勝古跡,很多的體驗往往必須及時去完成,不一定有延遲的空間。所以,在衡量是否立即做出大額支出的消費時,我們應該要學會更深層次的思考。

首先,讓數字來說話。假設你現在有意飛到紐西蘭,嘗試兩個星期的露營車自駕遊,預估花費總額2萬令吉,而平日你有長期投資的習慣,假設自己的年化投資報酬率為8%, 意味著假設撤回這項支出,並轉而進行投資的話,在 10年、20年及 30年後這筆資金會分別成長成約4萬3000令吉、9萬3000令吉及20萬1000令吉。

機會成本

得出這些數字,可用於機會成本的得失比較,當我們擁有多重且時長不一的財務目標,無論是購房、退休等等,我們就能思考若選擇延時享樂,該數字在未來對我們的目標是否蘊含實質的效用及影響力,以此作出定奪。除此之外,你也能進一步思考,若此時不花這 2萬令吉,10年後是否有自己更想前往的旅遊地點,是花費4萬3000令吉可以達成的?

數字計算屬於量化的評估方式,但我們也不能忽略質化的分析,也就是花費項目帶來的體驗價值。譬如說,到紐西蘭自駕遊,隨同的還有另一半及快成年的孩子,也許未來能夠共同完成如此體驗的機會將變少,或者說這是自己或另一半一直以來的心願,那這就會讓舉家共遊紐西蘭的體驗,所給予的價值大幅提高,甚至到了無可取代的層度。

付出後換取的價值,通常是我們主動賦予的,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從中體會,某些當下獲得的體驗,也許是我們寧可延遲退休一、兩年也想要完成的,那我們還是得誠實地面對心中的那把呼喚的聲音。

考量支出與花費,必須在量化計算與質化分析間取得平衡,非常考驗我們的智慧,不僅涉及理財的範疇,同時也反映我們對人生終極的追求究竟是什麼。無論如何,不做衝動決定,出手前多評估、多思考總不會錯。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3年10月312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

You may also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