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長命百歲,焉知非福,一起拒當「下流老人」

by 老蕭

你有聽過「下流老人」嗎?別誤會,「下流」一詞在這裡並不存在歧視的意義,這是來源於日本媒體,描述由於老後貧窮,被迫過著「下流」(中下階層)生活的高齡者。而「下流老人」問題在全球多個國家發生或即將發生,並對社會帶來強烈衝擊,也造成了「長壽不一定是福,也可能是禍」的討論。

More...

在許多國家,由於陷入困頓,且失去基本生活保障,「下流老人」常常出現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狀況;並在無法承擔高昂的醫藥及照護費用下,身理上面對痛苦;有者更只能孤獨地邁向人生的終點……

形成「下流老人」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經濟、政治體制、社會文化等等,還有一點就是,人類的壽命正與時並進,變得越來越長。根據世界銀行的《出身時(年)預期壽命》研究數據,全球範圍及馬來西亞人平均壽命增長如下:

1960年出生 —— 50.9歲(全球)、56.5歲(馬來西亞)
1980年出生 —— 62.2歲(全球)、68.2歲(馬來西亞)
2000年出生 —— 67.7歲(全球)、72.8歲(馬來西亞)
2020年出生 —— 72.2歲(全球)、75.9歲(馬來西亞)

同樣來自世界銀行的研究數據,馬來西亞人在(該年)達到60歲,預計未來壽命可達:

1967年達60歲 —— 男人可達74.5歲、女人76.5 歲
1987年達60歲 —— 男人可達75.7歲、女人77.5 歲
2007年達60歲 —— 男人可達78.1歲、女人79.9 歲
2017年達60歲 —— 男人可達79.8歲、女人81.4 歲

但就數據來看,全球及馬來西亞人的平均壽命增長在60年間,分別增加了 42%及 34.4%,這背後的原因不難想象,全世界的衛生、醫療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運用等等,都讓人類的壽命得以大幅延長。雖然長壽對多數人來說確是好事,但要把長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福氣,必須在財務規劃上走得更遠,否則積蓄不足以用到高齡就花完,造成老後貧窮的問題,反而會引來長壽危機,出現更多的「下流老人」。

目前主流關於退休、養老的理財規劃模式,其實是從上世紀60年代沿用至今的,隨著平均壽命的增加,我們也應該進一步思考它們的適用性。

100經驗法則

像是多年來普遍被大家引用來進行資產配置的「100經驗法則」,根據這個法則,個人投資組合持有的股票比例,應等於 100減去其年齡,例如 20歲時應擁有(100-20)80% 的股票;60歲時股票在投資組合的佔比則應降低至(100-60)40%。這個經驗法則旨在讓投資者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持有高波動性的資產,退休後更多地持有例如債券、貨幣市場基金等波動性相對較低的資產。

「100經驗法則」行之有年,在比對人類的壽命大幅增長的情況後,就出現了理論缺陷。假設一人在養老金有限甚至不足的狀況下 60歲時退休,不再創造主動收入,投資組合調整至只擁有 40%的股票佔比,並繼續逐步下調,而他的壽命最終達到 85歲,這樣的投資組合極可能面對成長動能過低,而導致財務支援不足。

要知道,退休後至人生終點還有25年的話,回溯投資市場的歷史,大概率還會經歷 2-4個景氣循環,這些景氣循環將帶來的資本增長,過低的股票佔比卻很難從中得益。

大家必須知道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的報酬率通常遠高於其他資產類別,且優質的股票標的能大幅超過通貨膨脹率,而只要時間(壽命)允許,股票投資的獲利潛力其實可以平衡投資組合的波動與風險。所以,大家應該考慮勿過早降低投資組合的股票佔比,將「100經驗法則」中的 100上調至 110甚至是 120,藉此保留養老金得以繼續成長的機會。

無論如何,若正在閱讀此文章的你還年輕,請相信老蕭,你應該盡早進行退休金的規劃,畢竟與其到遲暮之年,才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調整投資組合,若可以在壯年時厲兵秣馬進行準備,那你大概率在未來只會成為「上流老人」。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3年10月26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

You may also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