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手裡持有的股票,什麼時候該賣?

by 老蕭

股票投資的世界裡有句俗話說:「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

More...

這句話背後的道理很簡單,想要開始投資股票,無論是秉持什麼投資策略,或是依照自己喜歡、日常使用的產品服務,來挑選公司的股票一點都不難;但是當自己抱著好幾隻股票,而它們回酬表現參差不一時,需要賣股套現時,究竟該怎麼賣?賣股的學問肯定來得更大一些。

先說大多數人會犯的錯。假設只持有兩隻股票,當下回酬表現為一盈一虧的時候,許多人在需要賣股套現時,會選擇優先賣出已產生帳面盈餘的那一隻。這樣的賣股決策其實來自名為「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加上「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的心理偏差所共同影響而做出的決策。「損失厭惡」就是為了避免帳面虧損(未賣),在賣股後直接變成已實現的虧損,優先選擇賣出已實現獲利的另一隻股票。這樣被「損失厭惡」影響而做出不明智決策的例子,同樣發生在其他的投資標的類別如基金、債券、房產等。

「沉沒成本謬誤」的解讀,以股票投資為例,是指由於當初入場時所耗費的金錢成本,導致出場(賣股)時,形成一種介懷的心理。例如,當初投資一萬元買入的股票,如今價值8000元,許多人會考慮到過去已付出的投入,即便如今出現其他更佳的投資機會,或是發現過去的決策出現了失誤,卻選擇繼續緊抱不放,也不願讓自己轉投更理想的去處。經濟學家認為,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的,因為過去的投入已無法改變,不應該成為影響我們當下行為,及未來決策的因素。

在客觀、理性的前提下,捨棄這樣的「不應該」,在我們做決定時較容易帶來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但人並非完全理智的生物,而當我們做決定時,很容易將沉沒成本考慮進去,這種不合邏輯的認知模式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想要成為「會賣的師傅」,賣股時應該謹記以下三個重點,以作為自己的決策依據:

估值出錯,意味著應該脫手——作為股票投資者,我們在買入一隻股票前,理應經過大量的公司基本面分析,包括公司的獲利能力、風險、未來成長、管理層能力等等,作為自身投資的基準與錨點。一旦發現自己在某家公司的估值上出現了錯誤,我們應該勇於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無論盈虧,這樣的股票理應成為優先賣出的選擇。

機會成本考量——當另一個投資機會,在相同的風險狀況下提供更好的回報時,唯一正確的決定是出售當前持股,並投資於更好的機會。然而,由機會成本驅動的決策其實存在著風險,那就是誤判新機會並放棄原有的投資。想要克服這樣的風險,需要耐心和對自己的決策充滿信心,在面對自己所認定的,更好的投資機會時勿輕舉妄動,避免倉促地行動而忽略了誤判的風險。

此外,當我們賣股的理由是選擇更好的投資機會,也要避免過度自信的心理,也就是對新的投資機會的期望值拉得太高,過度美化了對新機會的想象,而忽略了對原有的投資,過去自己所積累的大量、深入的資訊與研究,形成認知盲區。

企業內部意想不到的變化——另一個賣股的考量是,當初的估值與判斷雖然是正確的,但該企業後來卻發生了未能意料的變化,從而導致未來估值、成長皆出現不確定性。舉幾個例子,例如公司首席執行員及管理層大換血、公司改變了未來營運方向、在管理層的薪資上出現了與業績不符的巨幅提升等等。若是遇上這樣的狀況,在重新評斷是否該繼續持有該公司股票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原先未購入該股票,現在我會想要買入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繼續持有;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很顯然該股票應該被納入優先出售的清單中。

除了參考以上三個賣股之考量重點,要成為「會賣的師傅」,也要避免被股價漲跌波動的因素所影響,更不要去猜測股市的短期未來走勢,試圖說服自己在股市出現崩跌前賣股。切記,別讓優秀的投資行為,在賣股時,變成了短視的投機操作。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4年1月18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

You may also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