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一杯Milo,看懂通貨膨脹的可怕

by 老蕭
Milo Ais

老蕭在刷Facebook的時候,見到《南洋商報》的帖文,指大馬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杯「國民飲料」Milo,全國的平均價格是RM2.10

Milo Prices

許多網民皆表示嗤之以鼻,尤其是雪隆區的朋友,紛紛表示一杯Milo在當地已經要價RM3.40左右。其實在老蕭居住的柔佛新山,据觀察在各食肆售賣的Milo價格也已經來到RM3.00左右。

這樣說來,是大馬統計局的數據不正確嗎?有可能,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城鄉之間物價的差距。

物價高不可怕,物價漲得太快才可怕

物價上漲,東西越賣越貴,稱為通貨膨脹;而物價在短時間內暴漲許多,就代表著高通貨膨脹率(通膨率)的發生。為什麼會發生通貨膨脹?較常見的狀況,是因為政府不斷在印鈔票,支付政府支出、還債等等,這些多出來的鈔票流入市場中,當錢越來越多,自然而然就造成貨幣的價值不斷降低。

老蕭常對客戶說,別相信政府宣佈的通膨率,一來城鄉差距無法在平均值上反映出來,二來政府相關單位的計算方式,往往會把存在價格頂限的統制品(食油、米、雞蛋等)也一起納入,並不能真實反映出民眾日常消費的物價上漲程度。

恰好老蕭向來最喜歡的,就是用Milo作為通膨率的寫照,如今在柔佛新山的一杯RM3.00的Milo,要是請大家回想,究竟在多久之前,這杯Milo在各食肆的售價是處在RM1.50的水平呢?

老蕭非官方且非正式地追溯過去,發現大約是14年前,Milo的售價是如今的一半,換句話說,當時售價RM1.50的Milo,以平均每年5%的通膨率在起價,在14年後就翻了一倍來到RM3.00,但根據大馬統計局的官方數據,過去10年(2011-2020)的平均通膨率卻僅為每年1.85%

通貨膨脹對什麼人影響最大?

被通貨膨脹影響最大的,是懷抱著一堆現金的人。

因為這些現金,不具備增長價值(或極低),當日子一天天過去,這些現金的價值就慢慢被通貨膨脹「吃掉」,購買力逐漸下降。除了現金,其他的貨幣型資產,像是定期存款(FD)及儲蓄保險,也統統無法抵抗通貨膨脹,因為它們所能給予的增值程度(FD 目前不及2%、儲蓄保險回酬在3%左右),遠遠落後於現實生活的通膨率(上述的5%)。

假設你有一筆FD存款10萬令吉,通膨率5%扣除定存利息2%,每一年你的存款將不斷縮水約3%,也就是RM3,000,10年後雖然賬面上增長到了12萬令吉,但到時候這筆款項的購買力,只能買到今天價值7萬多令吉的商品。

什麼資產能夠有效對抗通貨膨脹,讓財富持續增加?

房地產、REITs、股票、股市基金、原物料及經商,是常見有效抗通膨的資產及工具。

這類型的資產,被稱為有價資產,並不像貨幣型資產一般會產生價值縮水的狀況,反之,它們能夠在通貨膨脹下保有它們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富人所擁有的資產類型,都是這一些。

不過,因為有價資產的報酬率有可能出現偏差,所以長期觀察並進行買進及賣出的調整,也就是所謂的投資,正是對抗通貨膨脹的不二法門。

低利率、貨幣寬鬆政策與通貨膨脹

為了在武漢肺炎疫情的籠罩下讓經濟恢復元氣,各個國家不約而同採取貨幣寬鬆政策並下調央行(如大馬的國家銀行)利率。這個概念很簡單,以美國為例,除了不斷降息,美國也採取無限QE的方式去振興經濟。通俗的方式來說,就是不停「印鈔票」,以為市場注入活水。

美國新任總統也剛宣佈了預算規模1.9兆美元的「美國救援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去補貼美國人民的生活支出,也代表著更多更多的錢進入到這個市場。其他國家,像是馬來西亞,同樣的操作大家也看得多了(BPN、WSP等等),規模雖然小得多,但道理是一樣的,持續的貨幣寬鬆,高通膨最終避無可避。

各個國家推行同樣的政策,雖然是為了扭轉整個低迷經濟的勢態,但與此同時也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嶄新的金融時代,低利率→高通膨→物價漲→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

我們該怎麼辦?

「不學習投資就等於是自我選擇慢性變窮」,過去一年及接下來幾年的時間裡,在各國不斷「印鈔票」的狀況下,這句話將更加顯現及實現。

處身在這樣的時代,投資理財將變得更重要。因為學校教育不教這一塊,只能夠把學子們教育成踏進社會為公司所用的受薪階級,而不懂投資理財的受薪階級,將會是高通膨的犧牲品,成為兩袖清風的清貧人士。

大家務必提升自我的財商,因為擁有足夠的財商,才能夠擁有財富,做好準備,提升自己賺取收入的能力,將自己的資產好好配置好好投資,不要讓自己的金錢閒置形成大筆的貨幣型資產,該來的就讓它來,我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You may also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