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dmin

November 8, 2021

為了剪頭髮,你像往常一樣,離家步行到 15分鐘路程外的髮廊。走了 10分鐘,你突然想起,「哎呀,今天是星期一,那間髮廊並沒有開門營業...」

只剩下 5分鐘就走到髮廊了,這個時候你是掉頭走回家?還是心想「反正就快到了,走到看看再說」?

More...

什麼是沉沒成本?

如果你選擇繼續往沒開門的髮廊走,原因並不是(你以為的)想碰碰運氣,而是因為你考慮到之前已經走了 10分鐘的路程,你付出了時間及體力這兩個「成本」,而這些「成本」,注定一去不回頭,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Sunk Cost)。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工作、理財投資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決策,而沉沒成本的身影隨處可見。經濟學家認為,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的,因為過去的投入已無法改變,不應該成為影響我們當下行為,及未來決策的因素。

在客觀、理性的前提下,捨棄這樣的「不應該」,在我們做決定時較容易帶來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但人並非完全理智的生物,而當我們做決定時,很容易將沉沒成本考慮進去,這種不合邏輯的認知模式是非常普遍的,也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生活與工作中常見的沉沒成本謬誤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餐館點餐,結果發現不合胃口,還硬逼自己不浪費錢吃完;在串流影音平台租了一套只看五分鐘就不想再看的電影,看不開租金所以呆在熒幕前坐足兩小時;或是在銀行關門前趕到,排了一陣子的隊卻被職員告知已經無法入內,還不願離開甚至大發雷霆,這些都是常見的沉沒成本謬誤例子。

這都還是小事,沉沒成本謬誤也可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災難性的結果。例如長期面對家暴,卻因為不捨多年投入的感情、青春、精力、金錢等沉沒成本,選擇繼續留在「恐怖情人」的身邊,在毫無充份理由的情況下,期許未來境遇會有所轉變。

工作上也可能出現災難性結果的沉沒成本謬誤,例如長期在一家公司工作,領著多年不見起色的薪水,心裡也清楚這份工作不提供任何升遷機會,還是有很多員工,選擇繼續留在同樣的工作崗位上,就是因為無法捨棄自己付出多年辛勤的沉沒成本。

這些沉沒成本謬誤例子的背後,是一種人們選擇把資源投入進無底洞,卻希望情況有所改善的現象。推動做出這些決策的,也許是樂觀的情緒(告訴自己繼續撐下去,就會否極泰來),也許是對承認錯誤和失敗感到厭惡。

(示意圖)如果遇上了家庭暴力,或是發現家庭暴力,民眾都可以撥打24小時熱線15999或Whatsapp至019-2615999向婦女援助組織(WAO)求助

投資理財常碰上的沉沒成本謬誤

B先生在多年前,被遊說投保了一份必須償還 6年保費,而人壽保障低得可憐的儲蓄保單。6年下來,B先生一共已經付出了RM50,000的保費,保單在第 20年滿期時預計能夠讓 B先生拿回 RM80,000

時間來到第 7年,B先生遇上一位財商達人,他勸告 B先生,停止將錢投入/留在這份儲蓄保單,應該選擇以更低廉保費進行投保,通過合理的保單獲得更多保障;餘下的錢,投入到真正的投資工具中,以有效累積財富。B先生心中明白,這是最正確的做法,但是在詢問了保險公司後,此時斷保他可拿回的金錢數額只有RM44,000,還要「虧」RM6,000,B先生決定多等兩年才斷保,因為兩年後可以拿回的數目,會與當初付出的 RM50,000持平。兩年後,看到這份保單「不再虧錢」的 B先生,又猶豫著要不要聽從那位財商達人的勸告,「Hmmm...畢竟都 9年了...」

在這個例子,B先生不僅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的陷阱中,若他兩年後才斷保甚至繼續保留儲蓄保單,因拖延導致損失未來獲利,這個損失也是 B先生必須額外承擔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老蕭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大家可以先試著作答。假設你 3年前各花 RM10,000買入了兩隻股票,最近需要用到錢而準備賣股套現,而你打開自己的券商戶口一看,A股票如今價值RM13,000,帳面盈利 RM3,000;B股票目前是虧損狀態,價值 RM9,000,帳面損失 RM1,000,請問你,會決定賣出哪一隻股票呢?

多數人的答案:「賣出 A股票,因為已經盈利了;而 B股票既然還在虧損,那就留著等它上漲。」

很遺憾,這樣的賣股決策,也是另一個沉沒成本謬誤的結果。該怎麼選擇,請往下閱讀。

(示意圖)放不下過去,往往就是和自己的未來過不去

如何避免沉沒成本謬誤?

先說一個重點,如果以前付出的成本是很難「量化」(Quantify)的,例如上述「恐怖情人」的例子中,青春和感情這樣的沉沒成本,通常都會加深避免沉沒成本謬誤的難度。這並不是成本「值多少」的問題,而是人在做決策時,除了理智,往往無法不夾雜情緒和情感等非理性的因素。

而在能夠輕易「量化」的例子中,像是儲蓄保險斷保和賣股套現的例子,我們就要學會鍛煉自己,學習以數字來證明利益最佳化的結果,從而避免沉沒成本謬誤,做出最好的選擇。

B先生應該留著他 13年後可以拿回 RM80,000的儲蓄保單,或馬上斷保拿回 RM44,000,還是兩年後才斷保拿回 RM50,000,一切端視他選擇的投資工具所能提供的預計年化回酬率。假設 B先生做足功課後,找到投資回報平均每年有 8%的投資工具:

選項

斷保可拿回金錢數額

第20年預計累積數額

計算方式

保留保單,多13年

-

RM80,000

保單設計方案(Illustration)所預測

立即斷保,投資 13年

RM44,000

RM119,663

未來金額 = RM44,000 (1+0.08)13

2年後斷保,投資 11年

RM50,000 (2年後)

RM116,582

未來金額 = RM50,000 (1+0.08)11

通過簡單計算,很明顯的對 B先生來說,立即斷保拿回 RM44,000,投入到平均年化報酬率 8%的投資工具,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項。

這樣的計算,也說明了沉沒成本為什麼已經完全不重要,不需要納入考慮,因為 B先生以前所付出的 RM50,000保費,對如今、對未來,實際上已無任何影響,當下斷保拿回的錢是不是少於之前的付出,已經完全沒有關聯,會不會感覺心痛也是於事無補,關鍵是 B先生應該只考慮自己的未來收益,不回頭,往前看。

再來我們看看賣股套現的例子。

同樣的道理,當初我們買入兩隻股票所投入的 RM20,000(各投 RM10,000),已經成為不可逆的沉沒成本,不應該被納入賣股抉擇的考慮因素。正確的做法,是在決定賣股時,去分析 A公司和 B公司的財務基本面、管理、成長、產業趨勢等參數來做比較,計算出當下和未來兩家公司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如果兩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出現落差,換句話說,我們預計未來其中一家公司的表現遜於另一家低的話,為了套現我們應該賣出的,是價值落後的那一隻股票,而不是落入沉沒成本謬誤當中,依據當下股價及投資本金之間的帳面盈虧來做決定。

如果 A公司的內在價值高過 B公司,而大家選擇賣掉 A股票卻留下 B股票的話,未來很可能就得面對「哎呀,早知道...」,選擇錯誤所帶來的挫敗感了。

該放手時就一定要放手

沉沒成本謬誤在個人生活及理財投資,上至企業管理甚至是國家政策,都有著莫大的影響。

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 Jim Everett 表示,「我們很容易受到這些沉沒成本的影響,但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後退一步,考慮其它選擇,這樣就可以抵消部份它們的影響。」

Everett 說,在權衡是否堅持一個舉措時,要問自己:「如果我堅持這個選擇,會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如果我做出其它選擇,又會得到什麼或失去什麼?」、「如果再次面臨相同的選擇,我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嗎?如果不會,為什麼呢?」

當我們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並且想像一下與事實相反的狀況,就有機會能盡早發現沉沒成本謬誤的存在,自己陷入了不合邏輯的思維模式,進而有助於改變我們持續浪費資源,造成「覆水難收」的窘境。

About the author 

admin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和我一起开启您的理财之路

订阅理财老司机,获得最新资讯的更新通知!

除此之外,老萧也会不时发送一些理财贴士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