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老蕭是個休閒潛水的愛好者,老蕭對海底的生態世界感到深深著迷,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壓力時,出發去海島潛水是最能讓壓力得到釋放的方式。
More...
「潛水活動,難道不會危險嗎?」一些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質疑,畢竟背著氧氣瓶下潛到未知、神秘的海洋中,除了裝備,身理和心理都要有充份的準備。想要潛入水中,探索美麗的海洋,雖然稱為「休閒潛水」,卻是必須以很嚴謹的態度去完成理論課程、熟悉裝備、實際練習,再通過考試才能被頒發初級潛水證照(Open Water),成為合格的潛水員。想要進一步達到休閒潛水所允許的最高深度(30米),及在夜間進行潛水,見識更深及入夜後的海底世界,則必須再進修進階的認證課程(Advanced Open Water),這也是大多數潛水愛好者停留的階段。
那休閒潛水發生事故甚至導致死亡的風險存在嗎?有的,根據統計,每一年全世界潛水時發生意外的死亡事故率,為0.016%,或每 10萬人中有16人身故。這個數據是否算高,風險是否巨大?作為比較,全球慢跑的意外死亡事故率為0.0130%(每10萬人中13人);而馬來西亞的交通死亡事故率為0.023%(每10萬人中23人),大家可以以此作為參考自行判斷。
那既然發生意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是否應該選擇完全不潛水、不慢跑、不開車?也許你對潛水活動或慢跑不抱任何熱情,但若你是一位交通工具駕駛者,平日駕駛著轎車或摩多車,難道為此就選擇足不出戶,拒絕再上路?
大家要知道,無論是潛水或駕駛交通工具時導致意外發生的原因,主要都是人為疏忽所導致,換句話說,潛水員及駕駛者是可以盡可能避免發生意外的,前提是,大家必須嚴格遵守潛水員守則及交通規則,潛水時細心檢查裝備、不擅自離開潛伴;開車時係好安全帶、不超速不闖紅燈不使用手機,還有,潛水和開車前,都不應該飲酒。
如果大家往人生中的其他大小事物細想,其實會發現,我們做出的任何決定,幾乎都伴隨著多多少少的風險,我們在生活中,每一天都在主動或被動學習「風險管理」這項技能。
風險管理並不意味著消滅風險,因為那無法被實現,或就算做得到,「零風險」的代價過於巨大;所謂風險管理,應該是盡量降低風險,縮減風險帶來的成本(Cost of Risk)並提升我們能夠承擔、面對、接受風險的能力與範圍。
零風險代價
為什麼說「零風險」的代價巨大?在理財規劃的世界裡,最具代表性的風險理論比對,就是選擇將錢拿去長期投資,或是長時間將錢存放在很多人認為「零風險」的定期存款。
選擇投資,假設投資工具為股票,很顯然的我們第一個要承受的是價格波動的市場風險。若選擇定存,貌似穩穩吃利息,就算銀行突然倒閉,還有大馬存款保險機構(PIDM)保障大家的存款(上限25萬令吉),完全沒有風險不是嗎?錯!因為銀行提供的存款利息,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是無法打敗通貨膨脹,也就是物價上漲的速度與幅度的。
舉個活生生的例子,大馬麥當勞的套餐價格約以每年約5%的幅度上漲,11年前將985令吉,也就是可以購買100份雙層芝士漢堡套餐(2012年每份售價9.85令吉)的錢,存入定存並每年獲得利息3%,11年後這筆款項增長成 1363令吉,但拿去購買同樣的套餐,卻只能夠買到 82份了(2023年每份售價16.46令吉)。
所以在這個比對中,選擇將錢拿去投資,會出現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的結果,但看似「零風險」的定期存款,在鐵定敗給通脹的情況下,只會出現「包輸」的局面,所以定存並不適合資產作為長期的歸宿,說明了「零風險」的成本反而更高、更可怕。
在以上所有為了各種目的選擇去冒險的情況,都有對應且存在持續進步空間的風險管理方式,例如潛水愛好者可以更上一層樓,像老蕭選擇成為「救援潛水員」(Rescue Diver),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救人或至少自救、駕駛者可以選擇安全性更高的交通工具並持續鍛煉駕駛技術、不諳投資的朋友可以通過閱讀投資書籍來提升自己對投資的醒覺與認知。
無論是工作、生活和投資,作為總結,老蕭想要引用來自星巴克全球非執行董事長梅樂蒂‧霍布森(Mellody Hobson)的名言並送給大家:
Mellody Hobson
所有風險中最大的一個,就是不冒任何險。
The risk of all is not taking one.
Ariel Investments 總執行長 / Starbucks 全球非執行董事長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3年11月9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