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一個聚餐上,向兩位新結識的朋友介紹自己後,老蕭被要求協助檢視他們的基金投資概況。這兩位朋友小恩及小雅,持有的信託基金明明是同樣幾檔,投資時長也相當接近,但是目前的投資回報卻是大相徑庭,這是為什麼呢?
More...
這裡指的投資回報並不是指金錢數額,而是指年化報酬率(Annualized Return Rate),小恩和小雅都在信託基金投資了10年左右的光景,他們目前持有同一家基金公司發行的全球及數個亞洲國家的股票基金,持有共計四檔相同的基金。明明持有的基金是一樣的,但小恩的年化報酬率為+9.6%,小恩則為+5.2%,兩者之間的落差為4.4%。別小看這4.4% ,他們當初的投資本金都是10萬令吉,小恩目前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即Assets Under Management)為25萬令吉;小雅則擁有16.6萬令吉,每年4.4% 的落差,讓他們之間的投資回報產生了8.4 萬令吉的差距,足足相差了約34%
若翻閱基金報告來查看,這四檔基金的10年期滾動報酬率分別為 +9.69%、+5.91%、-0.07%、+5.37%,平均算下來,正好與小雅的投資回報率+5.2%相去不遠,而小雅也正是在10年前入場,原封不動投資並持有這幾檔基金一直到現在。
但小恩的投資歷程卻有著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她並非如小雅「十年如一日」的方式,而是在其基金顧問的勸告下,善用了基金投資的「轉換」(Switching)功能,雖然目前她們持有的是相同的幾檔基金,但小恩在這過去的10年中,曾數次在不同市場的基金進行轉換,輾轉才出現了與小雅持有相同幾檔基金的「巧合」。也正因為這數次「漂亮的」轉換,才讓她們兩人的投資回報拉開了相當大的距離。
如何說是「漂亮的」轉換呢?打開小恩的基金投資記錄,特別亮眼的一筆,是她的資產管理規模,在2019年7月前,有相當大的比重是投資在東南亞市場的,但在2019年7月初,她在當時的相對市場高點,將所有的基金單位,轉換至主要投資在美國市場的全球型股票基金。簡單來說,就是將從東南亞市場累積的,將近40%的投資回酬,在很好的出場點轉換至估值相對較低的全球型基金。
爾後的5年半左右(2019年7月至今),這檔全球型基金又為小恩帶來了約+87%的投資回酬。為了更好理解,我們假設小恩10年前只買入東南亞股票基金好了,前面的4年半她賺到了 +40% 的投資回酬,轉換到全球型股票基金後的5年半,她又賺到了+87%的話,當初的10萬令吉,如今就滾成了26.2萬令吉,也就是10年間+10.1%的年化報酬率。
低點買進 高點賣出
像這樣成功的轉換,出現了好幾次,這要歸功於小恩那位洞悉能力相當好,且堅持從低點買進,在高點賣出(進行轉換)的基金顧問,他的專業與信念,直接讓小恩的投資回酬高出其他基金投資人好幾個檔次。
眼尖的讀者們應該會留意到,小恩及小雅持有的四檔基金中,有一檔過去10年了還在虧損(-0.07%),那其實是印尼股票基金。沒錯,10年來小雅雖然整個基金投資組合是實現正回報的,但當中這檔印尼股票基金卻尚無法成為助力;持有了10年不僅沒有賺到錢還要面對小虧。同樣持有這檔印尼股票基金的小恩,看到的卻是另一番風景,因為她並非是一開始就買入,而是在半年前從別的基金轉換一些單位到印尼市場的,所以在她的基金帳戶,雖然不多,但目前卻是呈現正回報的。
老蕭會想要和大家分享這段經歷,主要是想讓大家明白,很多時候,雖然「帳面上」(基金概況報告)顯示一檔基金的1、3、5、10年期投報率,但實際投資起來,由於投資人各種不同的投資策略及操作,其實會出現「賺的不一定賺,虧的不一定虧」的情況,單純看過往的投報率來審視一檔基金,很多時候其實意義並不大。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5年2月13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