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見到銀行、第三方平台的信用卡廣告,為了吸引更多的新用戶,它們使出渾身解數,告訴你只要你一旦申請成功,就會奉上行李箱、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錢包餘額等五花八門的辦卡禮?
很多時候,這些辦卡禮的好康程度,甚至讓人覺得好得有點太超過。銀行是否真的會送出這些禮品呢?答案很明確——是的,但未必是你在廣告上見到的那麼簡單。老蕭舉個例子,不久前見到推介各種金融產品,名字為「R」開頭的第三方平台,不停地在社交媒體大打廣告,以非常醒目的方式,圖文並茂地表示只要馬上申請某銀行的某張信用卡,申卡者就能「獲得」(Apply and get)一台高階智能手機。
問題是,那是一張年費不算高的信用卡,要是每個申卡者銀行都送一台手機,那銀行不是得吃大虧嗎?所以最愛刨根究底的老蕭,點開條款與細則的文件一看,原來這個智能手機的辦卡禮,只有每個第15位成功被批准的申卡者,才能「贏得」(Apply and win)這台手機,而且僅是限量10台,送完為止。除此之外,申卡者除了必須是那第15、30、45、60…位的幸運兒,還必須進一步地符合在激活信用卡後的60天內,使用該卡消費至少1000令吉的條件,才能確實地「贏取」廣告上展示的智能手機。
為什麼老蕭要特別強調「獲取」及「贏取」兩個字眼呢?因為老蕭個人認為,明明不是通過成功申卡就篤定能「獲取」獎勵的話,使用「獲取」的字眼顯然地有著欺騙消費人的嫌疑,就在不斷出現的臉書廣告帖文下方留言,提醒大家說,這是「有機會贏取」而不是「肯定能獲得」的辦卡禮,結果……老蕭就被「R」平台的臉書專頁給封鎖了。
無論如何,這裡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如今這種資訊氾濫的年代,很多廣告及文章標題,為了快速吸睛無所不用其極,呈現的方式也會選擇遊走在法律與道德的邊緣。如果大家的確想要贏得廣告上的辦卡禮,應該要學會仔細查看條款與細則(Terms & Conditions)的文檔,否則也許你明明已經成為了某個活動的幸運兒,卻因為不知道獲獎的附加條件而走寶,會是很可惜的事。
相信大多數人都瞭解「辦卡禮」了,那什麼是「剪卡禮」呢?信用卡的回饋,無論是現金回扣或是獎勵積分,很多時候會在面世一段日子後,銀行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回饋,以提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的利潤。譬如說,降低現金回扣率、設下每月回饋頂限(例如每月消費滿3000令吉可獲8%回扣,但回扣頂限是150令吉,如此一算真實回扣率僅為5%)、必須耗費更多的信用卡積分才能兌換相同的飛行哩數、禮品及禮券等等,都是銀行常見的緊縮手段。
剪卡禮
在這樣的情形下,老蕭其實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在某張信用卡消費回饋降低到自己認為不划算、不再值得使用的時候,選擇「剪卡」,也就是向銀行取消該信用卡(所謂剪卡不是剪了就好,是要向發卡銀行提出取消要求的)。很多時候,銀行為了留住客戶,會向持卡人提供所謂的「剪卡禮」,也許是豁免年費,也許是額外的現金回扣,或者是其他的禮券等等,總之就是傾盡全力地給出甜頭,希望持卡人繼續持有和使用該張信用卡。
老蕭自己曾遇過,恰好要取消某張信用卡時,該發卡銀行宣佈撤出亞洲所有零售業務,為了順利將自己的業務賣給接手的銀行(讓客戶人數賬面顯得好看?),他們很豪氣地給了老蕭500令吉的「剪卡禮」,就為了把老蕭這個客戶再留幾個月,相當誇張。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樣一來,我不是能夠時不時去嚇唬一下銀行,說我想要剪卡?然後就能平白地獲得好康?」呃,老蕭只是和你分享自己的經驗,讓你也知道「剪卡禮」的存在,至於平時你會選擇如何與銀行進行博弈,老蕭就不多事過問了。
信用卡,是老蕭成年後,最為喜愛的理財工具。利用信用卡的消費回饋,除了省錢,老蕭也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旅行體驗;與此同時,在堅守財務紀律、妥善理財,絕不背負卡債當卡奴的情況下,信用卡確實讓老蕭在學習理財的道路上,變得愈加精明和細心,希望你也是。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4年9月5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