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老蕭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我現在存到了1000塊錢,我應該投資什麼好呢?一年可以賺多少巴仙的回酬?」
More...
這個問題中的金錢數目,也可以是1000元、5000元或任何其他數目。想要開始學習投資,老蕭通常會向提問者,反問更多的問題,例如對於投資風險的承擔能力、對於投資時長的了解、還有是否擁有具體的財務目標等等,以便確認適合提問者的投資工具,往後甚至還會聊到資產配置等等更加深入的話題。
但是,如果我們追根究底,上述提問者一開始最關切的問題重心——「投資什麼好?一年可以賺多少巴仙?」,事實上,答案是:一年可以賺多少,根本不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就算提問的這位朋友獨具慧眼,能夠找到一項合法、符合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同時一年能夠提供15%投資回酬的投資標,投資1000元後等待一年,他所得到的回酬其實僅僅是150元,這樣的回酬數額,可能僅僅是和親友聚餐,看個電影再加上應召車出入,加起來一個晚上就花掉的費用而已。
我們再假設另一個情況,一位資產累積總值100萬元的朋友,在某一年經歷市場低迷,帳面損失了5%,等於虧損了5萬元,這樣的數目,在大馬絕非大多數人一年能夠儲蓄的數目,除非你擁有比常人更高的收入或者存錢能力。因此,這樣相較之下,除了驗證了投資理財的一句老話——「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之外,也道出了儲蓄對富有者影響較小;但是對在累積財富路上初試啼聲的朋友來說,有著絕對的重中之重。
讓我們用更加視覺化的方式來描繪上述的觀點。一位年收入6萬元,儲蓄率達15%的人士,意味著他每年可存下9000元(同月收入5000元,每月儲蓄750元),而假設他的長期年化投資報酬率,為相對保守5.5%(長期接近公積金派息率,或債券基金報酬率)。為了方便計算與了解,我們同時假設所有數值長期維持不變,投資報酬也呈線性成長無任何波動,他持續每年存下這筆錢並進行投資長達40年,他的儲蓄數額與投資回報如下圖:
開始的第一年,這位朋友存下了9000元,但尚未獲得任何投資回報。到了第二年,除了從第一年存下的9000元賺取了5.5%或495元的投資報酬,在加上再度儲蓄下來的另一筆9000元,以此類推,這樣的情況持續40年。用圖標的方式大家可以清楚見到,在最初的15年,存錢對這位正努力累積資產的朋友來說,是他的儲蓄+投資歷程中,更為吃重的部份;到了第20年以後,投資回報則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40年過去,最後的模擬結果,這位朋友的資產總額超過120萬元,但協助他累積到這個數目,持續每年存下的投資本金,僅為36萬,僅佔資產總額的30%。
通過這樣的模擬,我們就能深切體會到,在投資歷程的初期,想要累積財富不得不依靠儲蓄;但是到了中期,投資收益則會變得更加重要。那讀到這裡你可能要問,那此時的我,是應該努力存下更多的錢?還是去學習如何能夠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
很明顯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大家都可以運用相同的錨點,那就是去比較以下兩者,何者更高:
是你的每年儲蓄數額?或是,長期投資下的年化預期投資收益?
每年儲蓄數額非常直白,若要得出後者的數額,則可以使用以下的公式:
目前已累積資產總值 x 長期年化投資報酬率
再度用回上述圖表的例子,對比每年存下的9000元(每年儲蓄數額),當這位朋友累積的資產達16.4萬元時,意味著他的年化預期投資收益已為16萬4000 x 5.5%=9020元,這個時候,儲蓄雖然依舊、絕對是理財的好習慣,但他的個人理財規劃重心,老蕭會建議他試著去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與策略。
作為總結,老蕭必須提醒大家的是,以上的內容,我們採用的是極端簡單的假設,在真實世界裡,將會存在更多的變數與變化。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已經晉身富人階級的朋友,除了出色的投資成績,依舊保持著持續儲蓄、收支平衡好習慣的根本原因。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4年2月22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