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談到家庭理財規劃,父母的退休基金必須優先於孩子的教育基金,除了這兩個財務目標,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日常的家庭開支,也應該進一步地思考,如何精明地消費,同時讓父母及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會面對捉襟見肘的處境。
More...
首先是保險的部份,父母需謹記,未成年孩子的角色是「被照顧者」,父母則承擔「提供保障」的責任,在投保時不該逆向而行。無論是人壽險、疾病險或意外險,為了在發生不幸時為孩子提供足夠保障,父母為自身投保的保障必須足夠,以免在事故發生後,讓孩子受更多的苦難。相對的,孩子並非家庭的經濟支柱,沒必要在上述的保險類型有過多的財務支出。必須注意的是,醫藥保險則是例外,每一位家庭成員處在健康的狀態時,盡早投保,並獲得足夠保障。
父母為孩子「提供保障」的規劃與思維方式,也能代入到教育層面。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會想要把孩子送往學費昂貴的國際學校唸書,理由是期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並在求學時期開始在「富家子弟」圍繞的環境中,讓孩子建立起人脈資源優勢。
問題是,近年來大馬在需求增加及發展商的推波助瀾下,市場上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了好多的國際學校,究竟教育水平是否與高昂的學費成正比,許多父母其實是否深究?或僅是對「國際學校」四個字的盲目迷信?
再者,年紀尚幼的同學,就算有著非富即貴的背景,將來也未必就能成為自己孩子的有用人脈,所以這樣的想法其實有點一廂情願。當然,如果經濟能力出色,父母想要把孩子送往什麼學校就讀都行,但如果資源有限呢?
人脉
資源有限的父母,與其選擇砸大錢在孩子的中、小學教育,老蕭認為,倒不如把錢運用在自己身上,選擇在職進修。例如報讀商學院的企管課程,父母遇上的同學,會有很多來自各企業的高管,這些才是能力到位的人脈。未來孩子處在面對升學、實習、就業等關口時,父母的商學院老同學,可能就是各領域的專家或老總,屆時能夠為孩子提供強而有力的各種支持。
還有一點是,經歷了這趟學術探索之旅,除了提升眼界、建立人脈,也能直接為父母帶來更高的收入,藉此打下良好的經濟基礎,將來孩子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後,若需要父母提供金錢援助,也能在寬裕的狀態下出手。所以在教育、個人成長方面的家庭支出,錢要花在刀口上,孩子有了明確方向,父母可以全力支持;在孩子未準備好時,該被給予厚望的,其實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孩子的成長固然重要,而作為楷模的父母,其實則是更加吃重的角色,當父母願意追尋自我能力的突破、職涯上的發展,從而建立在經濟、人脈上的資源,並向孩子展示如何調配資源,將錢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這樣的積極面,才是孩子能夠模仿並學習,成為未來棟梁的最好方式。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3年8月3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