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令吉兌換美元下跌了約46%,10年前(2014)大部份時間我們用3.2令吉就能兌換到1美元,如今需約4.7令吉才能辦到;再看令吉與新元,10年前在新加坡當外勞的大馬人,將新元工資兌換成令吉,每1新元僅能兌換約2.6令吉,如今這同樣的1新元,卻能夠兌換到3.5令吉,差距約35%
換個角度來看,10年前要是將令吉兌換成美元或新元,投資在一個10年以來,價格沒有任何波動的投資標的,貌似十年如一日,也會因為匯率的關係,實現 +46% 或 +35%的資本增幅。但是,就會有朋友會問了,令吉的弱勢會一直持續嗎?未來令吉是否會走強?現在令吉那麼弱,兌換外幣去進行海外的投資,不是很虧嗎?
老蕭想要和大家討論的,並不是令吉的強弱,也不是各國貨幣的未來走勢,因為導致匯率產生變動的因素實在太多,並非任何人能精準預測的(對,炒外匯根本就是一場賭博),而是有關佈局海外投資時,面對的匯率風險及疑慮。例如,想要以基金投資美國股市,應該兌換美元,再去買入美股基金;或是投資以令吉計價的,在本地發行的基金好呢?再例如,美元兌令吉長居高位那麼久了,是不是應該等美元下跌了,才出手進行投資?
首先,包括基金在內的金融產品,計價幣種其實並不反映投資者所面對的匯率風險。例如,投資令吉計價的美股基金,基金經理必須先將令吉兌換成美元再進行投資操作,所以匯率的起伏變動,其實已經被納入計算在基金資產的淨值(Net Asset Value 或 NAV)當中,並反映在基金的單位價格,而非沒有任何匯率風險。換句話說,以美元估算基金資產淨值時,若資產漲了 10%,但若令吉走強,兌換美元漲了10%,兩者將互相抵消;若匯率的走勢是相反的,美元兌令吉漲了10%,則會讓基金資產淨值的漲幅倍增,變成+20%
承擔匯率風險
是否要等到某外幣的匯率下跌了,才開始投資該國市場呢?答案是見仁見智的,但老蕭個人認為,承擔匯率風險來佈局海外投資,其實是值得的,且不應該浪費時間在等待匯率出現理想的變動。為什麼呢?以股市為例,以各國股市的歷史走勢來看,匯率風險相比市場風險(股價的漲跌),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較為輕微的。
例如截至2024年5月14日,過去10年,反映全球股市走勢的MSCI世界指數,上漲了+104%,在這個大環境下,馬來西亞除了令吉持續疲弱,股市的報酬也差強人意,富時吉隆坡綜合指數(KLCI)同期下跌了-14.7%。上述一直提到的美國及新加坡,則各別上漲了+83.5%(標普500指數)及+1.56%(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所以,其實比起擔心匯率風險,適當、廣泛地將更多地區納入自己的投資組合,以分散掉(各地)差距極大的市場風險,是更為重要和明智的選擇,畢竟,假如我們為了避開匯率風險,只投資本地的股市,反而因小失大,長期失去超過100%的可能報酬,就像斤斤計較身上穿的救生衣品質如何,卻無視自己乘搭的是狀況老舊、糟糕的渡船。
此外,對於匯率高低的利弊概念,老蕭必須提醒大家的是,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其實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對一般消費者來說,購買入口的產品和服務,令吉疲弱意味著我們必須掏出更多的錢來購買;對做出口生意的企業家來說,令吉走強代表成本及價格增加,會是失去更多生意機會的噩夢;對在強勢貨幣國家工作的大馬人來說,他們自然不希望令吉變得強勁;而對投資人來說,舉個例子,假設國油(Petronas)的股東,石油價格以美元計算,美元越漲越高,國油(和其股東)就越賺越多,相反地若是令吉走強,賺的錢反而會變少了。所以,到底令吉疲弱,對你是利是弊,取決於你的身份及視角。
用一句話來總結:投資時承擔匯率風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連妥善理財及投資的第一步都跨不出去,那才是最巨大的風險。
此文章原文刊登於《東方日報》「龍門陣」2024年5月16日《理財開路》專欄,由理財老司機撰寫。原文鏈結在此
老蕭是馬來西亞理財規劃師協會(FPAM)及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認證會員,身兼單位信託顧問、私人退休金顧問、理財部落客的斜槓一族,擁有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 TM)資格。